绿松树

搜索
查看: 107|回复: 0

她们“都那样生活”,一样的“枷锁”

[复制链接]

3

主题

5

帖子

11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1
发表于 2023-7-17 15:54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在相对密闭的熟人社会,她们生活在熟悉的目光中,被套在熟悉的“法则”中,她们的痛苦,悬而未决。
易小荷的《盐镇》是我最近读到不忍释卷的一本书。一是它切中了我关注的女性主义话题,二是该选题击中了我的兴趣点:小镇,尤其是川中小镇人民/女性的生存状态,最后是她书写的尺度让我钦羡:既深入调查,又抽离行文,是值得借鉴的书写样板。
非虚构作品,尤其是群采,如何做到尊重事实又保护受访者,保持新闻伦理的平衡性?面对“仙市镇”,这个相对密闭的熟人社会,其尺度最难把握。读完书后,我的脑子沉浸在那些鲜活的生命样本中:她们活着,从90岁的老妪到17岁的风尘少女,生于斯,长于斯,在时代的大潮中被冲洗,却又烙刻着无法磨灭的“顽疾”。
作者的深情和冷峻也传递给读者同样的情绪。书写,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重构记忆,这些普通的小镇女性,也通过易小荷的“记忆”被真正看见,被留下。她们漫长的或轻慢的生命,获得了某种认证。
我甚至想象,在被“看见”后,她们的命运似乎增加了多个变量,“仙市镇”不再是书中的“仙市镇”,她们获得了另一种生命的可能。

1.“都那样生活”,一样的“枷锁”
不确定是作者的选题抽样决定了本书的群体气质,还是小镇本身就有一种梦一样的密闭感。书中女性普遍具有“不容易、不如意”的气质,同时她们又别具个性,迸发着极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。
开猫儿店(“猫儿”是自贡地区对性工作者的称呼)的陈婆婆一生有四个男人,六个子女,她身上散发着随波逐流的苦命女性的异质感: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好女人”,在小镇的风评体系中,她既未从一而终,更以非主流的生意屹立于镇,和小镇的发展史交织在一起,活成了物质和金钱独立的“活化石”。与之相应是,她获得了两套评价系统,一套来自于自己,一套来自于小镇居民。她深谙生存之道,警惕而狡猾,带着“凉薄”的保护色,同时,她又有惊人的豁达与钝感力,这一切或许是她熬过痛苦岁月,拉扯儿女长大,以及长寿知命的法宝吧。



第一篇《盐约》中的陈炳芝婆婆,也是本书封面人物

作为安排在第一章的书写对象,陈婆婆定出全书女性情感不顺遂,与暴力共枕的人生状态。她们各有各的不幸,面对家庭暴力和精神暴力时,展现出与个人能力和勤劳特质不相称的道德忍耐和“毅力”,让人难以相信,在2020年代和女权意识普遍较强的川地,这种忍辱负重竟理所当然地存在。可见,思想的“枷锁”并不完全符合经济与时代发展的规律。
她们无意中,也是下意识地将“体面的生存”等同于家庭完整、儿女顺遂,她们似乎被观念和外在的评价标准,以及自己的局限性困住了。弹棉花的王大嬢,开客栈的“小镇首富夫人”钟传英,越奋斗越穷的黄茜,从少女家长到美甲店长的梁晓清(她是让我唯一觉得有更高精神追求和精神风采的女性),大学肄业、离异返乡的秀娥……她们幸福的饱和度大致相似,不幸的成色却各有不同,以至于我们无法用学术化的“女性主义”去置喙她们。
我们,凭什么?

2.小镇,位于这上下不兼容的世界
前段时间有个百科博主因普及如何坐飞机,如何看病等内容火了,引发了一类人“连这个也不会”的傲慢与鄙视,又引发了另一类据理力争“这是个割裂的世界”的观点。
我猜,盐镇的女人们可能是需要这类百科内容的人群。书中写到,镇上中心小学教师李红梅和自己的同性伴侣童慧,一个终生学习的公务员从镇上去成都探亲,两人被“花花世界”晃得找不到北,慌不迭逃回小镇的安全窝。
身在大城市,习惯了便利而“洋气”的生活的人,很难感同身受小镇人民在日新月异的趋势中的恐惧。可以说,其中也包含着一部分成功出走的“小镇做题家”,他们大步向前,落下身后的父老乡亲。他们中大部分人成为既无法全然融入他乡,又回不到故乡的“流浪者”,并因对信息的习以为常,与小镇留守者之间,撕扯出巨大的鸿沟。



古镇一角风景

小镇的坐标,不是某些一厢情愿设想“乡村振兴”的规划者的坐标。和宏愿相比,它更蜷缩,更具有内在的恐惧。也因此,这种“内循环”固化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,折射出当下割裂的信息差和社会现实——无论抖音或快手如何普及,人们依然生活彼此的茧房中,信息没有抹平差异,反而强化了茧房的存在。在这上下不兼容的世界中,小镇的流动缓慢而无效,外部人员则在刻奇的想象和审美中,生发着若干文艺感和悬浮的同情心。

3.还能做什么,才能抚慰“人类”的痛苦
近几年来,我读过多本“女性主义”读本,舶来的译本如上野千鹤子的《始于极限》和波伏娃的《第二性》,社会学者的学术调研如贺萧的《记忆的性别》、程为坤的《劳作的女人》,历史深处的女性回忆录如《一个女人的自传》和《公主之死》,文学家的女性作品和评论如《巴黎评论》和伍尔夫的《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房间》,历史的维度,人类学的维度,女性革命史的维度,经济学的维度……我了解到多声部的观点,多声部的解决方案或“悬而未决”。
如果不讨论“女性”,我们就无法正视自身的存在;如果只讨论女性而不将这个议题放在更宽阔和复杂的背景中去考量,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偏执,或只能得出一些人云亦云的结论。
《盐镇》让我第一次深度审视自己:当我在读女性主义作品时,我是将之作为一种可以玩味的课题,还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路径和方法论?我在为“我”读,还是为无穷的“她们”读?我在“女性”之中,还是在“女性”之外?
坦白地说,对这些问题我没有确切的结论,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,阅读和思考的深入,也会发生一些变化,会推翻一些认知。但我知道,这个“小镇”在我的阅读史中启动了一种频率,探抚过书中众多女性的人生之后,我理解了个体的她们,群体的她们,以及“我们”,我对世界,又拥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。
我想做点什么,像作者一样,在朴素的冲动和契机中,成为一个记录历史,一个传递故事的人。若对“人类”的痛苦有一点点抚慰,足矣。



《盐镇》作者:易小荷出版社: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:2023-2

《盐镇》
作者:易小荷
出版社:新星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3-2

· END ·
作者 / 魔菇
编辑 / Gabriel
排版 / 阿重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绿松树

GMT+8, 2025-7-7 03:01 , Processed in 0.054167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